查看原文
其他

​江 畅 左家辉 | 重新认识价值论的性质

​江 畅 左家辉 华中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2-03-2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重新认识价值论的性质

江 畅 左家辉

(湖北大学 哲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摘要 在我国价值论研究走过了四十年的今天,需要对价值论的学科性质进行反思和检视。价值论作为哲学主干学科之一,研究自然和社会的价值现象和价值问题,揭示价值的本性、本质,以及人类认识和实现价值的规律,阐明价值世界的规定性及其对于人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价值论还要为社会提供理想的社会价值体系及其构建方案,回答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价值问题,为人类生活确立价值论原则。价值论可以划分为理论价值论、实践价值论和元价值论三大部分,其使命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什么是最高价值即至善,以及如何实现价值并逐渐趋近至善。它为人们提供至善信念,规范和指导人类的价值活动,给社会提供价值体系及其构建方案,引领人类不断追求和构建美好生活世界。价值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哲学的思辨方法,但也需借鉴其他学科研究价值问题的方法。价值论与哲学家族中研究不同领域常态价值问题的分支学科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 价值;价值论;理论价值论;实践价值论;元价值论


《学术月刊》1980年第10期上发表的杜汝楫《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一文,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价值问题的哲学研究。李连科的《世界的意义——价值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尤其是李德顺的《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的出版,使我国开始有了价值论名义的哲学分支学科。但哲学界一直对哲学价值论这个学科的性质较少给予关注。笔者先后在《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和《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发表的《以价值论为中心重构哲学》和《哲学价值论:地位及意义》两文中专门讨论了价值论的性质问题。虽然这两篇文章提出的价值论是哲学的主干学科和基本研究领域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哲学家的认同,但由于价值论与一般价值论、伦理学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论、政治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等哲学的有关价值问题的学科纠缠在一起,因而关于它的学科性质仍然没有形成多少共识。鉴于此,笔者想借我国当代哲学价值论研究走过四十年的今天,对笔者二十年前的有关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和完善,以供学界同仁参考和讨论。


一、价值论的界定

中文“价值论”一词是从西方舶来的。它的英文词是“axiology”,词根源自希腊词ξα(axia),意思是价值。法国哲学家保·拉皮埃(Paul Lapie, 1896-1927)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词,不久德国哲学家爱德华·冯·哈特曼(Eduard von Hartmann, 1842-1907)又使用了该词,此后该词逐渐流行开来。这个词最初主要用于伦理学,指那些把“善”这个价值词作为伦理学基本概念的伦理学说,即价值论伦理学,如功利主义。与它对应的是把“义务”、“责任”或“正当”这样的规范词作为伦理基本概念的伦理学说,即伦理学道义论(deontology),最典型的是康德主义。后来,axiology一词的含义被拓宽,它不再只是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成为了哲学的一个主干学科,指价值理论或称价值论。在这种意义上,axiology大致上相当于“theory of value”,其最一般的含义是指研究价值的哲学。它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是指包括伦理学和美学等价值学科的集合名词,实即研究价值问题的一些哲学领域;二是指这些领域的基础,即一般价值理论。大约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已经有学者明确用axiology一词标示哲学的三个主干学科之一。哲学的另外两个主干学科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s)和“知识论”(Epistemology),价值论包括伦理学、美学和政治理论。受西方学者的这种观点影响,我国学者也开始把价值论作为哲学的主干学科之一。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及价值论在哲学学科中的地位,笔者对价值论做出如下界定:价值论作为哲学的一个主干学科,研究自然和社会的价值现象和价值问题,揭示价值的本性、本质,以及人类认识和实现价值的规律,阐明价值世界的规定性及其对于人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供理想的社会价值体系及其构建方案,回答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价值问题,为人类过上好生活提供价值论原则。对于价值论的这一内涵丰富的界定,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阐述。

第一,价值论研究的对象是价值,包括价值现象和价值问题。价值现象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由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价值关系呈现出来的自然价值现象。宇宙万物无论是个体还是系统都处于普遍的相互联系之中,它们与外界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关系也是一种价值关系,即事物之间存在着利害关系。因此,价值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价值论要从哲学的角度研究宇宙中的这种价值现象。人类是宇宙中一类事物,不仅像宇宙中万事万物一样与其他种类的事物存在着价值关系,而且人类自身还存在着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另一种类型是人类特有的从价值认识到价值实现的社会价值现象。人类经过约三百万年的进化,已经不像宇宙万物那样完全依赖外物提供给自己的价值,而要自己创造和生产价值。为此,在人类这里就有许多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价值现象,如价值认识和选择、价值生产和交换、价值储存与分配、价值消费与浪费等。从价值认识到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在社会条件下进行的,为了保证这个过程得以顺利实现,社会还有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所有这些自然价值现象和社会价值现象都是价值论研究的对象。

人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从价值认识到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人追求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价值问题,比如,饥饿问题、疾病问题、交通问题、战争问题等。在当代还有许多重大的人类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主义等。这些问题也许会在其他事物特别是生物那里发生,但人类对所有这些问题能够有所意识,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加以解决。这些价值问题虽然也可归结为价值现象,但它们是一类特殊的现象,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人类自身引起的,它们有可能对人类整体产生危害,甚至会导致人类毁灭。因此,人类通常不会只将这些价值问题作为一般价值现象加以对待,而是将其作为重大问题努力加以解决。所以,价值论对这些问题也给予特别的关注。

第二,价值论揭示价值的本性或应然本质(体现其本性的本质),以及人类从价值认识到价值实现过程的规律,阐明价值世界的规定性及其对于人类的意义。价值论对事物价值现象的描述只是出发点,它还要透过价值现象探讨价值的本性或应然本质。价值现象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它有共同的本性,即那种使事物具有价值性的东西。价值的本性是使所有事物具有价值性并成为价值物的那种根本性质。价值的本性是价值物的共同性质,但不是一般的共同性质,而是根本性质,事物缺乏这种性质就不具有价值性。当然,这种价值性只是相对于某一事物而言的,它对这一事物没有价值性,但可能会对其他事物有价值性。价值的本性也就是价值的应然本质,这种本质在具体事物中得到体现就是事物现实的价值本质。例如,阳光是有利于庄稼生长的,这就是阳光相对于庄稼的价值本性。这种价值本性在庄稼身上得到了体现,也就是庄稼得到了阳光照耀,阳光的价值本性就转变成了它的价值本质,成为了它的规定性。价值本性与价值本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道”与“德”的关系。由于事物价值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而对其他事物具有价值性的一方(价值主体)和其他事物对自身有价值的一方(价值对象)都是变化的,因而它们之间的价值关系也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具有某种规律性。

价值论还要研究人类从价值认识到价值实现过程(简称为人类价值过程)的规律,以及人类的价值世界及其意义。社会价值现象更为复杂,包括价值认识、价值选择、价值冲突、价值思维,以及价值的利用、创造、生产、积累、分配,价值追求与价值理想等问题。所有这些社会价值现象背后也有其规律性,研究这些现象是要揭示其规律性。在此基础上,价值论还要研究基于本体世界、知识世界的价值世界,探讨其应然本质及其与现实世界、理想世界的关系,以及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第三,价值论为社会提供价值体系及其构建方案,从而为理想社会构建服务。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是价值论研究的重要实践任务。价值论研究自然和社会的价值现象,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是通过对价值本性、本质、规律的揭示给构建人类价值体系提供依据和论证。价值论最重要的使命是为人类社会构建理想的价值体系,为人类构建理想社会提供总体方案。在哲学体系中,本体论是通过思辨构想给人类提供本体世界,展示世界的本来面目;知识论在此基础上给人类提供多种可能世界,展示世界的可能面目;价值论则在本体论和知识论的基础上给人类提供理想世界,展示世界的理想面目。价值论提供的理想世界就是它所构想的社会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现实化了,就是理想的现实世界。当然,政治家常常不接受哲学家的价值体系,或者接受了但在构建过程中大打折扣。不过,哲学家提供的方案常常会成为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批评的依据,因而总会不同程度地对现实社会发生影响。这正是哲学的意义之所在。

第四,价值论着眼于社会价值体系构建参与人类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并提供对策。近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逐渐向全世界扩张,今天的世界几乎已经成为资本统治的世界。资本的全球化带来了人类的全球化、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也导致了许多此前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如世界性战争、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许多高科技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人类的安全和福祉,甚至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因而为全人类普遍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现有的各种学科特别是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几乎都参与了这些问题的研究。作为哲学与现实最为接近的主干学科,价值论当然也必须参与这些问题的研究,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为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自己的方案。比如,价值论可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渗透使社会和人生物化、平面化或单向度化等问题。这种研究属于价值论的应用研究,它必须借助价值论的理论、理念、原则和方法等进行研究,进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价值论的结构

价值论作为学科出现的时候关注的是基础性价值问题,即一般价值论,主要研究价值的本性、本质、规律、形式等问题。在价值论作为学科出现之前,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等价值学科已经出现,但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价值论,而是独立的哲学分支学科。更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价值论出现后,这些价值学科并没有归属于价值论,它们仍然独自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哲学价值学科。从可以预见的未来看,这些学科将来也不可能纳入价值论,它们仍然会独立发展。当然,有了价值论这一哲学的主干学科之后,这些学科可能会越来越朝着哲学的应用学科发展。

那么,价值论作为哲学的相对独立的主干学科,它的结构应该怎样?或者说,我们应当怎样来构建价值论?可以肯定的是,价值论如果仅仅局限于价值的基础性问题研究是没有出路的。一般价值论兴起已有一百多年,但它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一直到今天,人们谈到哲学时仍然很少想到哲学中有个价值论这个内在主干学科,大多想到的只是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等哲学价值学科。因此,价值论要真正成为有影响力的哲学学科,必须在一般价值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使之成为像本体论、知识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有自己丰富的学科内涵、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学科。

从整个哲学学科内在主干学科的结构布局来看,本体论研究世界的本体,知识论研究世界的知识,价值论则在本体论和知识论的基础上构想理想世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世界”并不是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宇宙,而是以人为中心观看的宇宙,其范围就是以地球为中心的日地月系统。对于人类来说,这个世界实际上所直接涉及的就是社会和生态,因为只有这两个系统才是人可以作用的,对于宇宙其他的领域人类基本上不能起什么作用。因此,价值论所研究的主要领域也就是社会和生态,它所关注的终极问题还是个人、个人的生活。本体论也好,知识论和价值论也好,它们不以人为中心,不为解决人的问题来展开研究,就是没有意义的,而价值论更是如此,它要给人类提供理想世界的方案。

着眼于以人为中心的日地月系统来构建理想世界,价值论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大致上相当于一般价值论,这部分可称为理论价值论;第二部分为价值体系研究,包括好生活、好人格、好社会和好生态等主要方面,这部分可称为实践价值论;第三部分为价值语言研究,包括价值论所使用的概念、判断(命题)、推理、理论体系等,这部分可称为元价值论。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基础理论是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对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规导作用;价值体系研究则以好生活为中心,分别向个人和向社会、环境两个方向展开。在好生活、好人格、好社会和好生态中,好生活是中心,好人格是好生活的主观条件,好社会和好生态则是好生活的环境条件或客观条件。价值语言研究是为基础理论和价值体系研究服务的,其目的是要使作为一种哲学知识的价值论建立在确实可靠的基础之上,使之得到理论上的充分论证。从知识标准的角度看,它大致上属于价值论作为知识体系得到充分确证或论证所要求的。

理论价值论主要研究回答从价值本性到价值世界的一系列价值基础性问题。具体而言,这部分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研究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价值现象来揭示价值的一般本性、本质和变化规律以及相关问题,主要有价值性质与价值载体的关系、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的区分、价值的向度和类型、至善及其与幸福的关系、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价值可能的条件、价值思维等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回答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二是通过研究社会价值现象回答价值的认识和选择、生产和交换、分配与积累、消费与浪费,以及价值的追求与理想实现等问题。这部分主要回答如何实现价值。三是通过研究与本体世界、知识世界的相互关系揭示价值世界的真实面目,包括价值世界的结构与构建、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及理想世界的关系、价值世界与价值体系的关系,以及价值世界的语言表达。这部分主要回答价值世界是怎样的以及它是怎样呈现给人的。

实践价值论主要研究回答人类社会以好生活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构建问题。具体而言,这部分主要研究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一般意义的价值观及其与价值体系的关系、个人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协调等问题。这个层次的研究主要回答人类应该构建什么样的价值体系的问题。二是理想的社会价值体系体现的主要领域,即以好生活为中心的好人格、好社会和好生态,以及好家庭、好学校、好职场等。这个层次的研究主要回答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好生活。这是整个价值论的落脚点,任何一种价值论都必须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的价值论。价值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本体论提供的世界本来面目、知识论提供的世界可能面目的基础上构建世界理想面目即理想世界。人类能够构建的理想世界只可能是在日地月系统或人天系统的范围内,主要是在力所能及的生态系统范围内。因此,对于人类来说,理想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以好生活为中心的好人格、好家庭、好学校、好职场、好社会和好生态。

元价值论主要研究回答基础理论和价值体系两个部分所使用的语言的意义、功能、证明等问题。就研究对象而言,主要包括价值论所使用的概念、判断或命题、推理、理论体系等方面。就研究任务而言,主要是弄清楚价值论所使用语言的意义、功能、确证等问题。例如,价值论会使用大量的价值论概念或术语,如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体系、好生活、好人格、好社会、好生态等,元价值论要研究这些概念的意义。比如,它要研究“好生活”这个概念中的“好”是不是真正的概念,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其含义是什么,它与非价值论概念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等问题。元价值论还要着重研究价值判断或命题的意义,比如它是否像事实判断那样具有认识意义,如果不具有认识意义,那么它具有什么意义,它是不是真理,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什么功能,是具有描述功能还是具有规范功能等。元价值论还要研究价值推理或实践推理,研究价值命题、价值推理、价值理论体系的合理性确证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哲学的三个主干学科之中,价值论有研究价值语言的部分,而其他两个分支没有相应部分。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价值论比其他两个学科复杂得多,所使用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多得多,因而更需要从语言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析,以使价值论更具有理论力量和说服力。其二,价值论中所使用的价值语言与事实语言确实存在着差别,需要阐明它们之间的差别何在。对价值论的语言做分析必定会讨论它与事实语言的区别以及与本体论语言、知识论语言的关系,因而只需要有价值论讨论哲学的语言就够了。其三,20世纪上半叶分析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已经开辟了研究价值语言(包括伦理学和美学语言)的领域,事实证明这个领域的开辟有助于哲学学科的自身完善。因此,价值论应该保留这个研究领域。


三、价值论的使命和意义

价值论作为哲学的主干学科之一,肩负着其他哲学学科所不能肩负也不能替代的重要使命。价值论只有不辱使命,才能为从根本上克服当代世界的种种危机和难题,为人类生活不断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提供依据和指导。因此,价值论研究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价值论的使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不断深化研究价值现象和价值问题的基础上告诉人类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什么是最高价值即至善,以及如何实现价值并进而逐渐趋近至善。具体而言,价值论要履行以下主要使命:

第一,它研究回答价值的本性、应然本质、意义及人类认识、选择、利用、生产、交换、积累、分配、消费价值的一般规律性,阐明价值的本性及其应然本质和规律在价值实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中的体现,构建哲学价值论知识体系,确立哲学的价值论原则,使之与哲学的本体论原则、知识论原则相一致、相协调,并为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依据的滋养。

第二,它立足于对自然和社会价值现象和价值问题的研究,着眼于人类生存得更好,根据价值的本性并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人类美好价值世界构建的历史必然性、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为构建真善美和谐的价值世界提供基本遵循。

第三,它根据价值的本性、应然本质和规律,以及美好价值世界构建的要求,为人类根据现实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构建理想社会提供价值体系及其构建方案,并依据这种方案批评现实社会,为推动现实社会不断趋近理想社会提供动力和依据。

第四,它依据所提供的价值体系及其构建方案阐明以好生活为中心的好人格、好家庭、好学校、好职场、好社会、好生态的美好生活世界的内涵、意义、图景及其构建,给人们和社会创造美好生活指明方向和提供指导。

第五,它从人类生存得更好的哲学视角,根据其观念、原理、原则、思维方式、方法论研究回答人类现实生活的重大问题,为现实生活重大问题的解决确定立场、揭露根源、指明方向。

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哲学家所面临的时代精神和问题不同,因而价值论像本体论和知识论一样具有历史性,但价值论着眼人生、社会、世界或宇宙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价值问题,所形成的理论具有共时和历时的普遍性。随着文明的进步,关于哲学总的走向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共识,不会像以前那样世界各地的哲学研究完全处于彼此隔离和无组织状态。

19世纪一般价值论的出现可以说是哲学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由此开启了人类对价值现象和问题自觉认识的历史。但是,价值论在兴起后的一百多年里主要局限于一般价值论,虽然促进了人们对价值的意识和认识,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在哲学中尚缺乏应有的地位,也不能给社会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理论作为理想社会构建的依据。今天,我们意识到这一问题,并致力于构建完整系统的价值论,就是要确立它在哲学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增强它对人们和社会的指导力和规范力。总体上看,价值论对于哲学和现实生活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哲学体系的两大支柱或主干之一。哲学的主体包括一个根基和两大支柱,根基就是本体论,而两大支柱是知识论和价值论。本体论虽然在20世纪遭到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重创,至今元气仍然没有得到恢复,但这个哲学的根基是人们普遍承认的,至少人们仍然大量地运用以前的本体论知识、观念和原则。产生于近代西方的知识论自20世纪中叶也日渐式微,但人们都承认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且不会将它与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心灵哲学相混淆。然而,价值论的情形与它们都不同,它不仅产生得最晚,而且它在哲学中的地位仍未得到普遍公认。除了美国、中国少数国家外,西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学者大多不怎么谈价值论,他们更愿意谈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等价值学科,尤其是伦理学。他们宁可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善”和“正当”的适用范围扩大,也不愿在伦理学之外再建立一个价值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重要原因是价值论长期只讨论一些基础性的价值问题,而不考虑价值实现问题,与生活世界脱离。如果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价值论的现状,使之成为一种与人性和社会对接的有解释力和指导力的哲学理论,它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它在哲学中的支柱地位也就能得到人们尤其是哲学家的承认。如此一来,价值论无疑也可以为哲学走出目前无根基、无主干(或大本营)而只有伦理学等研究价值的学科的现状贡献力量。

其次,它给人们提供至善信念。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古代,思想家们都十分重视至善问题,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至善。中国古代文献《大学》中就谈到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明确把作为至善的幸福确定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中西古代所说的至善并不是指外在善,而是指人自身的至善。中国古代的至善指的是让人禀赋的“道”最充分地得到发扬光大,达到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就是修身成人、经邦济世的“内圣外王”的圣人。用今天的话说,至善就是自我得到最充分的实现。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至善主要是指灵魂所达到的最高的善,也就是人的作为本性的理性得到了最好的实现,因而也大致上相当于人的自我实现。古代的这种观点在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那里得到了科学上的回应,他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和顶峰经验论,从科学上为把自我实现作为至善的传统观点提供了系统的论证。价值论则要在现代背景下重建至善论以给人们追求至善提供指导,这种至善是最高层次的人生整体性目标。虽然许多思想家把至善与幸福等同起来,然而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大致上说,至善是幸福的最高层次,是人性得到超常的开发和发挥,而幸福是包括至善的好生活整体。

再次,它规范和指导人类的价值活动。整个人生都是一个认识、选择、生产、交换、积累、分配、消费价值的价值过程,社会也是如此。但这种司空见惯的价值过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无意识的过程,另一种则是有意识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无意识”、“有意识”不是指某个环节,而是整个价值过程。有的人可能非常自觉地进行价值认识,但是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活动是整个价值过程的一个环节,也就是对价值过程缺乏意识。因此,他们的价值过程整体上是盲目的,其间容易发生迷失方向、误入歧途的问题。与这种情形不同,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过程整体上是有意识的,而且有正确的价值论加以规导,他就会方向明确,不仅不会犯大的错误,还会获得最佳的效果。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史,人类之所以遭受过许多苦难和痛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的活动缺乏价值论的规导。有了完整系统的价值论,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写人类历史,人类从此会在价值论的规导下逐渐远离灾难和危机,走向和平和幸福的美好明天。

最后,它给社会提供价值体系及其构建方案,指导人类不断追求和构建美好生活世界。自轴心时代开始,社会的构建和运行开始选用某种理论作为依据,在所能够选择的理论中虽然隐含着某种价值观或观念的价值体系,但这种价值观都不是自觉构建的,因而或者不完整系统,或者不具有可操作性。比较典型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所选择的实际上已经是经过汉儒将儒学改造成了儒术的儒家思想,但即便是这样的儒家思想仍然既缺乏完整系统的价值观,也缺乏现实的可行性。因此,儒家思想统治两千多年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大多是血泪史。与传统社会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所选择的大多是思想家专门为新社会构建提供的完整系统方案,以这种价值体系为依据构建的当代社会整体状况相对较好。今天,我们构建的价值论将会比以往的价值思想更有针对性、更为完整系统,因而对新社会的构建也更具有指导力和规范力。


四、价值论的研究方法

价值论自19世纪问世以来尽管未能形成系统的体系,但伴随现代文明繁荣导致的许多价值问题的出现,关于价值问题的研究十分兴盛。哲学家在研究价值问题时运用了不少不同于传统哲学研究的方法。笔者曾经在《当代中西价值哲学研究方法之比较与反思》一文中对现代西方哲学家研究价值的方法做出过归纳总结,这些方法对于今天和今后的价值论研究仍然具有价值。但是,我们不能用这些方法取代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即思辨方法,而且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值得吸取的方法。我们讨论价值论的方法必须考虑哲学思辨的方法,同时也要考虑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以及一些科学方法,并且将它们融合起来,确立价值论的一般方法论。

就现代西方而言,关于价值问题研究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这是关于价值问题研究的一种传统方法,今天哲学所使用的思辨方法也大多属于理性主义方法。理性主义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把人作为不言而喻的认识主体,而把宇宙万物作为认识对象,认识主体运用自己具有的理性去认知和评价,从而对事物做出价值判断。这种方法强调理性在认识价值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理性自身具有一些天赋的观念、范畴或方法(如演绎法),而且可以运用这些天赋的东西去加工处理感性材料从而获得价值方面的知识(真理),或者运用理性的实践力量产生有价值的道德行为。

二是非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这是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流行的一种研究价值问题的方法,它是对理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反叛,其典型代表是意志主义和生命哲学。这种方法一般诉诸人的非理性因素(如情感、意志、生命、意识流等),或者诉诸非理性的途径(如直觉或直观等)研究价值问题。比较重要的有以G. E.摩尔为代表的价值论直觉主义方法、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方法和以艾耶尔为代表的情绪主义的非认识主义方法。不过,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似乎已经不太使用这些方法。

中国传统社会研究价值问题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种:

一种是哲学想象的方法。这种方法源自《易经》,《易经》原本是一本卜筮之书,但蕴涵深刻的哲理,而且它本身就是想象的产物,因为当时人们无法经验到整个天地万物。后来的儒家和道家基本上都是以这部经典为依据来构想万物的本原(道)及其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德),并由此引申出人的价值,但它们采取了不同的路向。儒家认为人性禀赋了道,但要使道发扬光大而成为德则需要人的作为,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这种作为实现人性禀赋道的程度,即德的大小。人性得到最充分实现的人是圣人,其次是君子,最差的是小人。道家则认为道本身就是具有最高价值的本根,人像万物一样由道所生,禀赋道作为本性,但因为贪欲、文明等原因而丧失了本性,因而只有“返璞归真”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圣人、至人、真人、神人等。儒道两家都是根据《易经》的思想构想天地万物之本体作为价值根基或终极价值。道家的方法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价值研究方法有些类似,苏格拉底也把价值(善)作为世界的本体,只不过他更强调理性认识对于人复归本体的意义。

另一种是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见性成佛的宗教方法。佛教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达到涅槃境界而成佛。佛教不同教派有不同的成佛方式,佛教中国化后产生的禅宗则讲究顿悟,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说,众生本有佛性,自心即是佛性,所以只要顿然发现(体悟到)自心佛性,便能进入成佛境界,而不必经过长期的烦琐修行阶段。这种方法与当代西方的直觉主义有某种相似之处。

以上所述的中外价值问题的研究方法并不都是价值论的研究方法,但价值论可以从中吸取合理内容。价值论作为哲学的主干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还是哲学的思辨方法,即反思、批判和构建三者的有机统一,不过也应该借鉴哲学史上研究价值问题的方法,从中吸取合理内容,使研究价值论的思辨方法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价值论研究的入口像本体论和知识论一样也是反思,即换方向、换角度、换位置对研究对象进行再审视、再认识、再思考。当然,并不是每一位研究者都会对价值论所涉及的问题做完整体系的研究,很多研究者可能终生只研究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便是做整体研究的学者,其入口和路径也各不相同。因此,研究者反思的对象不会相同,甚至很不相同。但大致上说,价值论研究的反思入口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一是现实社会的价值现象,特别是人们的价值观状况、社会价值观及其社会效应;二是现实的价值问题,比如当代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高科技问题;三是历史上的价值现象,根据历史记载的价值思想来反思现实社会的价值现象;四是自然的价值现象,这方面的研究常常与自然科学研究相关;五是价值语言,包括价值概念、价值判断、价值理论体系等。不论研究者的反思入口是什么,价值论反思的都不是相关对象,而是对这方面的已有成果、观念或问题的反思,反思的目的是考察所有这一切是否对人类更好生存有利。

在反思的基础上,价值论还要对所反思的对象进行检视,并进行批判。价值论的批判通常是有依据或根据的。研究者可能依据某种价值论的观念、原理、原则或方法来寻求所反思的对象是否存在违背价值论的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寻求问题的症结和所导致的消极后果或危害。当然,研究者也可能不是依据某一种价值论,而是依据多种价值论对反思的对象进行批判。由于价值论尚处于构建的过程中,对于很多反思的对象,研究者并无可以依据的价值论,而只能从哲学的视野、立场、观点、思维方式或方法论对反思的对象进行批判。价值论所采取的批判方法通常是将反思的对象置于是否有利于人类整体而不是某一国家来加以审视,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和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的后果。

在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价值论还要对所反思和批判的对象进行重新构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价值论像本体论、知识论一样,它对对象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构建新的价值论或价值论的某个分支,或者提出关于某一对象的新观点、新原则、新原理、新方法,或者对某个重大问题提出哲学的对策。价值论的构建通常体现在其研究成果之中。一个研究者可能终生都在价值论领域耕耘,不仅对许多价值问题有深入研究,有创建,有建树,而且还有可能构建一种新的价值论体系。这当然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充分的构建,但有的人也许只是发表了一篇论文,只是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但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构建。例如,英国哲学家安斯库姆1958年发表的《现代道德哲学》一文只是提出了伦理学要关注人的品质问题,由此拉开了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序幕。当然,还有一种情况,研究者所撰写的文字和理论阐述不多,但它表达了某种价值体系。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价值论著作。它实际上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对西周的德治礼制,以及中华最古老的经典《周易》反思批判的结果。价值论的终极指向是构建,但并非要求每一个研究者都如此,有些情况下批判性的著作的意义也许更大,如同安斯库姆的《现代道德哲学》。


五、价值论与伦理学、政治哲学和美学

价值现象十分复杂,在人类的知识学科形态中有不少学科研究价值现象。例如,经济学研究经济价值,政治学研究政治价值,法学研究法律价值,自然科学从不同角度研究自然不同方面或不同层次的事物的价值。价值论与其他关涉价值现象的学科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是从根本上总体上研究价值现象,以揭示其本性、本质、规律等问题,为人们提供总体价值体系和基本价值原则。它虽然也像其他关涉价值现象的学科一样研究人类不同生活领域的价值现象,但主要是着眼于价值的本性、本质进行研究,确立与总体价值体系和基本价值原则相一致的不同生活领域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原则。因此,价值论对于关涉价值现象的学科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缺乏价值论的规导作用,不同生活领域的价值可能会过分膨胀或过分萎缩。例如,在现代社会,经济由于没有或脱离了价值论的规导,其价值成为全世界最受热捧的价值。这种情况的发生必定破坏人类价值世界的正常秩序,导致各种社会问题。

在今天的哲学家族中,有一些研究不同领域的常态价值问题的分支学科,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伦理学、政治哲学和美学,而且人们通常把这三个学科视为价值学科,甚至将它们归为价值论的范畴。其实,这三个学科虽然都属于价值学科,但它们并不是价值论的构成部分。属于哲学价值学科的并不止这三个学科,还有不少其他学科,如经济哲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等。这里,有必要对价值论与上述三个公认的价值学科的关系着重做一些阐述,其中的一些观点也适用于其他价值学科。

首先看看伦理学(Ethics)。伦理学作为学科是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他有以伦理学命名的著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但古希腊比较系统的伦理思想或理论出现得更早一些。在西方,苏格拉底和弟子柏拉图都有系统的伦理思想,这就是今天伦理学界周知的系统德性伦理思想,所以苏格拉底被公认为西方道德哲学的鼻祖。在中国,伦理学一词虽然在20世纪初才出现,但先秦儒、道、墨家都有比较系统的伦理思想,以儒家最为完整。孔子的《论语》和老子的《道德经》是典型的伦理学著作。两千多年来,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道德,研究的领域是道德现象,而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好生活或善生活,通常也被理解为幸福生活。尽管不同伦理学家研究的重点不同,但总体上看主要研究了道德价值即善恶问题、道德品质即德性恶性问题、道德情感即德情恶情问题、道德行为即正当不正当问题,以及道德体系问题。其中善恶问题是每一位伦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对好生活的构想。

其次看看政治哲学(Philosophy of Politics)。“政治哲学”一词可能是20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出现的,但政治哲学与伦理学一样古老,只不过从古代到近代政治哲学与政治学未加区分。在西方,柏拉图对话集中的《国家篇》《政治家篇》《法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都是政治哲学著作。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包含了大量的政治哲学思想,《论语》《孟子》《荀子》《礼记》都既是伦理学著作,也是政治哲学著作,《韩非子》更是典型的政治哲学著作。《大学》系统表达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及其实现途径,这就是“三纲领”(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样的社会是好社会。围绕这一问题,政治哲学重点关注社会的起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好社会的规定性、好社会的结构等问题。由于进入文明社会后,世界文明地区的人民生活在国家之中,因而历史上政治哲学所谈的好社会实质上都是指国家范围内的社会,而不是指的整个人类的社会。

最后看看美学(Aesthetics)。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美学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就建立了一门学科美学。他把美学对象看作感性的认识,而美学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所以他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美学思想也同样古老,柏拉图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都被认为是美学著作。孔子虽然没有美学著作,但十分重视诗教。他教诲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不过,一般认为,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他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道”、“气”、“象”、“无”、“虚”、“实”、“虚静”、“玄鉴”等等,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美学主要研究什么是美的,包括自然美和艺术美、优美与壮美、审美体验与审美经验、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等问题。

上述三个价值学科也都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相关领域的价值问题,但与价值论存在着四个区别。

其一,价值学科比价值论出现得早,它们都是哲学家独自创立的,而价值论则是为了哲学体系本身完善而自觉构建的。伦理学等价值学科是在轴心时代就已经出现的古老学科,它们的出现都不是构建哲学学科的需要,而是因为相关领域重要或人们普遍关心而引起了学者兴趣,于是他们进行研究或建立学科。所以,它们的产生不仅比价值论早很多,而且与哲学学科的自觉构建没有多少联系。与它们不同,把价值论明确作为哲学主干学科甚至等同于哲学(洛采和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可视为价值论的一种极端形式)是在19世纪,比上述价值学科晚两千多年。而且,它们的出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为了使哲学学科完善,或者说,是在哲学不适应时代的新需要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当时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原因推动哲学必须建立价值论:一是经过近代几百年的发展,一些原本属于哲学的学科纷纷独立出来,作为科学母体的哲学已经越来越空虚,需要找到新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二是随着近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实证主义、功利主义盛行,人的物化越来越严重,人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几乎淹没在物质利益之中,人的尊严和价值问题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时代问题。三是传统社会把一切价值都归结为道德价值的观念受到严重冲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日益分化导致各领域的价值问题凸显出来,需要研究各个不同领域价值的共同本质问题。正是这些原因,使构建价值论成为哲学维护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其二,价值学科是彼此独立的学科,对它们各自涵盖的领域的研究比较全面、具体、深入,而价值论研究则把这些领域的研究作为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研究得比较宏观,同时也会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研究。上述三个价值学科都是独立的学科,它们有彼此不同的研究对象、范围、范式、方法,也有它们的学科体系。例如,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来说是道德,而道德是一个复杂现象,因此伦理学也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学科结构。具体来说,有研究道德语言的元伦理学,有研究几类基本道德现象的价值论、德性论、德情论、正当论等,还有许多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如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与伦理学不同,价值论也要研究道德现象,但它不是把它作为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而是把它与好生活以及好生活所必需的好人格、好社会、好生态等联系起来,研究其中恒常性的重要问题,如善恶、正当不正当、德性恶性、德情与恶情、公正不公正、富裕贫穷等。价值论涉及这些价值学科领域的研究要参考伦理学等学科的资料,而这些学科则要以价值论为规导。

其三,价值学科在今天有比较明显的朝应用化方向发展的迹象,但价值论作为哲学的主干学科,不可能变成应用型学科。随着当代人类重大现实问题日益突出,伦理学正在变成道德哲学,有些类似经济哲学、法律哲学等应用型哲学一样,已经有了不少应用学科,如经济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等。政治哲学的名称就像应用哲学,美学也正在变成艺术哲学和实用美学。与哲学的应用性价值学科不同,价值论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常态性价值问题。这里所说的社会生活不同领域是指社会结构中的主要维度,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狭义)、生态五大领域。所谓常态性问题,是指对这些领域中持续存在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核心问题,如政治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价值论研究这些问题,是要从哲学的角度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当这些答案为社会普遍接受时,就会成为这些领域的具有哲学意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比如,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观念,后来成为了得到西方各国普遍认同的现代政治领域的基本价值理念。当然,价值论也可以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科技滥用等非常态性的重大现实问题。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哲学的价值学科都将会成为哲学的应用学科,甚至成为社会科学学科。例如,伦理学将来有可能成为一个社会科学的分支,即道德学。

其四,哲学的价值学科无论是成为哲学的应用学科还是成为社会科学的学科,都必须接受价值论的规导。价值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主干学科建立,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给哲学中有关价值的分支学科以及其他所有有关价值的学科进行规导。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开始有了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美学著作也已问世,中世纪宗教哲学高度繁荣,近代以来先后出现了经济哲学、艺术哲学等哲学的价值学科。所有这些价值学科长期各说各话、各行其是,不同价值学科之间,甚至同一价值学科内部价值取向迥异甚至彼此冲突,一直到今天,各学科彼此之间的关系仍然十分混乱。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哲学学科的统一性和声誉,而且导致了现实生活的诸多矛盾和冲突。迈农、培里等人建立一般价值论的初衷就是试图将哲学的价值学科以及其他价值学科统一起来。今天看来,将这些学科统一起来不太可能,它们都已经成为独立学科,有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和学科范式。但是,它们要分工合作,从不同学科研究人类的不同价值领域,彼此协调一致地为人类更好生存服务,就需要价值论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为哲学的价值学科以及其他所有价值学科确立学科方位,规定它们对于人类过上美好生活的使命担当,为所有具体价值学科提供规导。价值论对所有具体价值学科都具有规导意义,同时也要不断从各门价值学科中汲取滋养,以使自身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原文刊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往期推荐

吴春梅 吴 涵 | 新时代如何应对农村老年人的互助之困?

吴春梅 吴 涵 | 新时代如何应对农村老年人的互助之困?

丁 文,戴 凯 | 合作共治:三治融合视阈下的村民自治转型——基于W村的实证调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肖 桐 谢爱磊 | 农村中小学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挑战和应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